学科参考咨询信息-机器人工程专业
一、学科发展史
二、知名学者及专著
三、相关分类法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
2、中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3、标准查询
四、专业期刊
五、专业数据库
六、国内外相关网站
七、国内外学术机构
八、国内外重要会议
九、学术动态
一、 学科发展史
机器人工程主要研究工业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进行机器人工作站的设计、装调与改造等,以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例如:工业生产线使用的机器人的设计研发,自动焊接机器人的制造,激光加工机器人的装调等。
“机器人工程(Robot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0803T)属于自动化类,是教育部于2015年设立的新兴本科专业,培养发展高端智能产品、提升设备智能水平的专业人才。
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冷落。人工智能概念在1956年首次提出后,相继出现了一批显著的成果,如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通用问题s求解程序、LISP表处理语言等。但是由于消解法推理能力有限以及机器翻译等的失败,使人工智能走入了低谷。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重视问题求解的方法,而忽视了知识的重要性。
60年代末到70年代,专家系统出现,使人工智能研究出现新高潮。DENDRAL化学质谱分析系统、MYCIN疾病诊断和治疗系统、PROSPECTIOR探矿系统、Hearsay-II语音理解系统等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将人工智能引向了实用化。并且,1969年成立了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
80年代,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人工智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本在1982年开始了“第五代计算机研制计划”,即“知识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KIPS”,其目的是使逻辑推理达到数值运算那么快。虽然此计划最终失败,但它的开展形成了一股研究人工智能的热潮。
80年代末,神经网络飞速发展,。1987年,美国召开第一次神经网络国际会议,宣告了这一新学科的诞生。此后,各国在神经网络方面的投资逐渐增加,神经网络迅速发展起来。
90年代,人工智能出现新的研究高潮。由于网络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连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开始由单个智能主体研究转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不仅研究基于同一目标的分布式问题求解,而且研究多个智能主体的多目标问题求解,将人工智能更面向实用。另外,由于Hopfield多层神经网络模型的提出,使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与应用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 知名学者及专著
张启先 江苏省靖江人,1925年8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航空工业系,1948-1952年先后任教于厦门他、东随建校到北京航空学院工作。1958-1962年留学前苏联列宁格勒多科性工学院,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及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62年至今先后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教授、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及名誉所长。1993年至今任《机械工程学报》遍委,现为遍委会主任,1986年至今任《机器人》遍委。1990年至今任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1985年至今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学科专家组成员。
在机构学方面,在国内最早从事空间连杆机构的研究,指导优秀博士生攻克空间七杆机构位移分析难题,获得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在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中,作为"工业机器人机构学研究"子项负责人,1991年获得了做出突出成绩专家的荣誉证书。在机器人技术方面,70年代末率先在国内突破传统机构学范畴,开展机器人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并随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了机器人研究所。负责主持了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有关研究项目,其中有:先后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7自由度机器人、新型三指灵巧手、基于多传感器局部自主的机器人臂与灵巧手集成系统项目,还有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立体定向脑外科机器人系统项目。1985年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6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专著有1部,发表论文140余篇。
张 钹 福建省福清人,1935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0年2月至1982年2月,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做访问学者。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机学报〉副主编,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7年-1994年担任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专家。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分形和小波等理论研究,以及把上述理论应用于模式识别、数据采掘、知识工程、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等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问题分层求解理论、搜索方法、机器人规划、室外移动机器人系统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获得ICL欧洲人工智能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防科学进步一等奖。参加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的建设,1991-1996年担任该实验室主任。1992年获"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1994年在庆祝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10周年表彰大会上获得"金牛奖"。多次获863计划工作自动化领域优秀工作者,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五"期间的实验室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由于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做出成绩,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中英文专著有:《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英文版为《Theory and Applica - tions of Problem Solving》),《Research on From-toers in Computing》,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等。前两部均获得国家较为颁发的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后两部分别获得中国图书一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发表或合作发表论文100余篇。
熊有伦 湖北省枣阳人,1939年4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1980-1982年在英国Sheffield大学控制工程系做访问学者,1988-1989年在英国Salford大学航空和机械工程系做客座教授。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机械工程学报》和《机器人》等刊物编委,湖北省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系统)学术委员会主任。
在机器人操作、精密测量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机器人动力学和轨迹规划方面,建立了基于J-函数的碰撞和干涉检验方法,主持开发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建立了点接触约束理论和机器人多指操作定性分析法,提出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持产品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若干技术性研究"。主要从事现代制造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计算制造、计算机器人学和反求工程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三、相关分类法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
TP24 机器人技术
TM 电工技术
TM02 电工设计、制图
TM05 电工安装技术
TM07 电工保养、维修
TM7 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
TM8 高电压技术
TM93 电气测量技术及仪器
TN01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基础理论
TP36 微型计算机
TP312 程序语言、算法语言
TP3 计算机技术
2、中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460.1 机械史
460.15 机械学
460.2 机械设计
460.25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460.3 刀具技术
460.35 机床技术
460.4 仪器仪表技术
460.45 流体传动与控制(包括气动液压控制技术等)
460.5 机械制造自动化
460.55 专用机械工程
460.99 机械工程其他学科
3、标准查询
水下工程有缆机器人检测规程
人机交互的人体工程学-第810部分:机器人,智能和自主系统-第一版
四、专业期刊(部分)
仿生工程学报
智能和机器人系统杂志
机器人学
工业机器人
国际机器人研究杂志
Science Robotics
Soft Robotics
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Robotics & Automation Magaz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
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
五、专业数据库
中国知网(CNKI)-机器人工程专辑
万方知识平台-机器人工程专辑
超星数字资源-机器人工程专辑
FuLink 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机器人工程专辑
武汉大学图书馆-机器人工程专辑
六、国内外行业网站
MEI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网
中国机器人网
工业机器人网
机器人网
控制工程网
七、国内外学术机构
1、大学院系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2、机构团体
机器人工程分会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香港机械工程师学会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八、国内外重要会议
自动化、控制和机器人工程国际会议
机器人系统与自动化工程国际会议
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
中国机器人峰会
九、学术动态
工业机器人研究、开发及工程应用
掘进机器人多领域建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移动机器人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与应用
工业机器人高精度装配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水下机器人作业虚拟现实基础技术研究
智能化机器人焊接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苏通大桥缆索智能检测机器人研究
核电站辐照环境下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机器人高精度宏微控制系统研究
“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微专业的构建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