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参考咨询信息-制药工程专业

2022年09月29日 14:16   点击:

学科参考咨询信息-制药工程专业

 

一、学科发展史

二、知名学者及专著

三、相关分类法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

2、中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3、标准查询

四、专业期刊

五、专业数据库

六、国内外相关网站

七、国内外学术机构

八、国内外重要会议

、学术动态

 

 

一、 学科发展史

制药工程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药学、制药工程和化学工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药物合成,有机精细化学品的基本合成、改性和配方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制药过程方面的生产、经营管理、科研开发、应用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989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简介(理工、农林、医药)》中,设置了化学制药专业,为医药科药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医药0704。

1993年,教委高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原化学制药(医药0704)专业调整为工学门类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081209。

1997年,在《1996/1997年度经国家教委备案或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中,增设制药工程专业,专业代码为081217W,修业年限为五年。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原化学制药、生物制药(部分)、中药制药(部分)、制药工程专业合并调整为制药工程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081102,属化工与制药类专业。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原制药工程和化工与制药(部分)专业合并调整为制药工程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081302。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制药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1302,属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 知名学者及专著

沈家祥 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 著名制药工程专家。1921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早年留学英国,1949年获伦敦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参加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被聘为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现为北京集才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制药总厂中心实验室主任;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名誉主任,兼任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5年当选为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主要的学术成就:沈教授主要以本国资源为基础,从事抗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以及多种甾族激素类药物的化学合成生产研究,是开发我国医药工业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之一,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1978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1982年)。在天然药物研究方面,他曾首次用全合成方法证明鹤草酚的独特化学结构,并以托品类和丹参醌类为题培养博士研究生。1992年他用民间力量创办了集才药物研究所,因发现阿奇霉素新晶型而获得专利(1997年)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此外还研究成功阿法骨化醇、替勃龙和布地奈德等较难合成的新产品。他重视培养人才,五十年代初通过工作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制药工程设计人员;近年来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五名理学博士。  

 

于德泉 工程院院士 天然药物化学专家。1932年10月出生,山东省蓬莱市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国家教委药物化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先后兼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学报》编委,中国化学会理 事兼天然有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亚洲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英文版)副主编。

于德泉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40余年,完成了50余种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200余种新成分,完成结构测定,首次发现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因团。参与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该项目的投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部分缓解了天然麝香紧缺问题。他系统地研究了三种藁本化学成分极其药理作用,发现四种具明显保肝和免疫抑制成分,完成全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138篇被SCI收录,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部委级成果奖4项参与4部专著编写,培养硕士生、博士生20余名。

 

陈冀胜 工程院院士 军事化学 药物化学专家。1932年生,天津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历任国防科委某研究院研究所副所长、防化研究院四所所长,院总工程师、全军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防化研究院研究员。

陈冀胜研究员在元素有机化学、神经系统药物化学、药物构效关系与分子设计、天然生物毒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多次立功受奖,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二等奖4项。主编有《中国有毒植物》及《英汉生命科学词典》,并参与编著《分子药理学》。《海洋生物毒素学》、《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毒素的研究和利用》及《Toxin-Related Diseases: Poisons Originating from Plants, Animals and Spoilage》等专著。

 

肖培根 工程院院士,药用植物学家中国药用植物及中药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也是国际上著名的传统药物学家。1932年2月2日出生于上海市。195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药用植物及中药研究工作。现任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利用和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近五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药用植物及中药的研究和提高,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早在五十年代,肖培根就领导并投身于全国中药资源的普查,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调查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中药志〗(6卷),〖新华本草纲要〗(3卷),〖中国本草图录〗(12卷)及〖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大型科学著作,为中药的整理提高,开发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也是我国民族医药的开拓者,曾六次赴西藏,首次对藏医藏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调查整理。

在长期的实践中他还对一些重要类群开展了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创建了一门包括植物系统-化学分份-疗效相关性的新学科 - 药用植物亲缘学。1983年以肖培根为代表的一批药用植物研究专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及现在的药用植物研究所),肖培根出任首任所长。他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药材原料、药品制剂和新药为目标的三级开发理论,在西洋参,天麻,灵芝,金乔麦,沙棘等一批重要中草药的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46个国家。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科学专著20余部(卷)。由于在传统药物研究领域的造诣,肖培根教授被国际上著名杂志〖药用植物〗、〖传统药物学杂志〗、〖植物疗法研究〗、〖植物药〗等聘为编委;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时珍国药研究杂志》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副总编辑,《药学学报》、《植物分类学报》常务编辑,《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日文版)、《中国药理学通讯》、《中国药学》(英文版)、《人参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草药》、《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中药新药与临床》、《中国药学年鉴》等杂志的编委或顾问。同时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厦门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药学院名誉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名誉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进口药评审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化妆品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药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会长等职。并一直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咨询团顾问。在1994年,他主持召开了第三届国际传统药物学术大会,并当选为国际传统药物学会主席。

由于他在药用植物领域的突出贡献,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的首批院士;1998年获第三届立夫中医药学术奖;2000年获首届地奥药学科技奖(中药)一等奖;2001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人才"称号。

 

屠呦呦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三、相关分类法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

R817 放射性药物学

R9 药学

R91 药物基础科学

R914.2 药物设计

R914.3 无机药物化学

R914.4 有机药物化学

R914.5 有机合成药物化学

R915 药物生物学

R917 药物分析

R94 药剂学

R96 药理学

R969 临床药理学

R911 药物统计学

O62 有机化学

O61-43 无机化学

O65 分析化学

 

2、中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150.15 无机化学

150.2 有机化学

150.25 分析化学

350.1 药物化学

350.2 生物药物学

350.25 微生物药物学

350.3 放射性药物学

350.35 药剂学

350.4 药效学

350.45 药物管理学

350.5 药物统计学

350.99 药学其他学科

 

3、标准查询

生物工程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发酵类制药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四、专业期刊(部分)

中国药学

时珍国医国药

上海医药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华西药学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五、专业数据库

中国知网(CNKI)-制药工程专辑

万方知识平台

超星数字资源

化学物质索引数据库

药物非活性成分数据库

 

六、国内外行业网站

新药汇

中国化工网

药品资讯网

药智数据

药品标准在线

 

七、国内外学术机构

1、大学院系

浙江大学药学院

复旦大学药学院

苏州大学药学院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

厦门大学药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2、机构团体

中国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

高等教育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

 

八、国内外重要会议

化学制药国际峰会

仿制药国际峰会

给药系统与制剂研发亚洲峰会

创新药国际峰会

 

九、学术动态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究

动物医学制药专业中蛋白纯化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整体观的数字制药工程理论及其中药工业应用

生物制药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辐射固定化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新型重组肠激酶的研制及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治疗多种耐药性肿瘤生物制药产品的中试开发

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BOPPPS教学法在“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上一条:学科参考咨询信息-环境设计专业 下一条:学科参考咨询信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