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看——《金刚川》

2024年03月27日 15:21   点击:

作者:2019级审计学1班 王若霖

奖项:荣获 第二届福建省高校“学问杯”影评大赛  优秀奖


2FEA9

    《金刚川》这部影片是典型的战争片,这部影片是对经典抗美援朝战争片优良传统有效继承的基础上,对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有效构建,同时与美学风格相适应。在这一影片中将小切口故事应用,将多重视点的复现性叙事应用,对战争中的个性高度关注,对残酷战争中普通战士的牺牲,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体现出来。

一、《金刚川》的发展过程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上映的第一部作品,电影《金刚川》从立项伊始就备受关注。影片上映首日排片便达到了创纪录的15.84万场,公映首周末获得3.55亿元票房并引发广泛热议,成为了一部年度现象级作品。《金刚川》的上映具有重要的电影史意义,标志着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的重新崛起。抗美援朝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繁荣时期至少有15部影片问世,《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影片代表了这一题材最为辉煌的成就;

(2)20世纪80年代之后,基于新的国际格局和外交考量,创作数量大幅减少,近40年间上映的抗美援朝剧情片只有6部,尤其是2000年之后仅有1部《我的战争》(2016);

(3)从2020年开始,抗美援朝电影迎来新的创作高潮,除了已上映的《金刚川》和即将上映的《英雄连》,明年还有《长津湖》《最冷的枪》等4部作品,抗美援朝题材已成为新的创作热点。

从发展脉络来看,由于在第二阶段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相对停滞期,抗美援朝电影的经典形态大体还停留在“十七年”阶段,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其他题材相比存在较大的落差,而世界战争片自20世纪末以来已形成了日益鲜明的新趋势,电影观众对于战争片的审美趣味和标准要求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新的抗美援朝电影创作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前提。倘若将《金刚川》放到这样的背景中去考察,会发现它在继承《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抗美援朝战争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积极适应、探索和建构与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美学风格,尝试为这一经典题材赋予新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二、《金刚川》以小切口为主

对于抗美援朝这场对中国乃至东亚政治格局都有深远影响的宏大战争,《金刚川》没有选择那些著名的大战役,而是选择了一个远离主战场的小切口:在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即将打响之际,我军在金刚川上展开了一场护桥之战。通过这个规模不大却相当激烈甚至惨烈的战斗,引导观众回顾抗美援朝这场对新中国意义非凡的“立国之战”。作为经典的类型片形态,战争片较少从叙事层面去突破常规,然而《金刚川》却在艺术上有一个很大的探索,即使用了多视点的复现性叙事手法。影片由四个章节、三重视点构成:

第一章节“士兵”,透过即将由工兵桥奔赴前线的步兵视点,完成在人物、故事、时间、空间方面的初步建置;

第二章节“对手”,从美空军飞行员视点讲述其与中国炮兵的对决;

第三章节“高炮连”,从高炮手视点讲述惨烈的防空大战;

第四章节“桥”,从全知视角展现志愿军众志成城、肉身铸桥的高潮段落。前三个章节是并列关系,从不同视点对同一事件进行叙述,第四章节则是后续发展,二者是“分—总”或“并列—汇流”的关系。

 

5225F

 

这种多重视点叙事方式在市场主流的中国战争片中是第一次出现,无疑展现了“主旋律”电影美学寻求突破的新尝试。《金刚川》公映后许多论者认为其套用了《敦刻尔克》的叙事方式,但这其实只是一种误识。《敦刻尔克》的确使用了三重视点,但该片是将视点混合的交叉叙事,而非章节化的复现性叙事,真正与本片叙事相同的其实是《追凶者也》。该片前三个章节分别从三个不同视点复现了三次犯罪及追凶,最后两个章节才将叙事线汇流。但无论是师法诺兰还是曹保平,均可见到《金刚川》对战争片电影美学的拓展的确广泛汲取了近年来文艺与商业电影的美学经验。

三、《金刚川》以牺牲为主题

对个体生命的强调,也正是世界战争片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它们越来越少地对战争进行全景式再现,而是将焦点放在战争中的生命个体,书写其具有人类共同性的情感,关注其在两难中的抉择以及在绝境中的爆发。《金刚川》中张译塑造的张飞几乎获得一致的高度赞许。这个顶着“张飞”名字的新晋排长,出场时却是个谨慎精细、唯唯诺诺的“怂人”。作为资深炮手,他不仅在是自己师傅的关班长面前缺乏话语权,在手下士兵那儿似乎也没太高威信。影片细腻地刻画了这一角色爆发的过程,从目睹关班长及战友壮烈牺牲时的震惊,送出烟叶时的隐忍,掩埋尸体时的悲伤,到点燃阵地的决绝,最终拖着残躯完成惊天动地的壮举,成为那个“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的“万古流芳莽撞人”。

 

3FFCD

 

张译的表演循序渐进、细腻准确又极具爆发力和感染力,为人物最终的非凡壮举赋予了坚实的说服力,极大地消弭了这个英雄故事走向“神剧化”的可能,同时也形象地验证了一句话,“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如其英文名,本片的主题是“牺牲”。《金刚川》试图通过普通战士在残酷战争中的奋战与牺牲,来揭示抗美援朝战争背后更深邃的精神内涵。本片呈现的战争残酷性或许是前所未有的:战斗机俯冲射击将炮手的血肉之躯直接撕裂为血雾,轰炸机扔下的燃烧弹几乎毁天灭地,朦胧的情感未及萌芽就瞬间被死亡终结,烧成焦炭的尸体,电影海报中的所有主人公全部壮烈牺牲……《上甘岭》在表现战争残酷性方面已相当极致,而《金刚川》则将之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残酷和牺牲首先是一种历史真实。既使是《上甘岭》 ,在参战官兵眼中离真实的战争都还差得很远。在邱少云、黄继光等知名英雄人物的背后,是在朝鲜半岛献出生命的197653名烈士。作为一场国力、军力相差悬殊的非对称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是靠着“钢少气多”的精神意志和惨烈悲壮的牺牲来实现的。“这不是一个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故事,而是这些人为了胜利,集体牺牲的故事。” 1《金刚川》对战争残酷性的呈现及英雄塑造,既延续了《上甘岭》《英雄儿女》中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也承接了《今夜星光灿烂》《血战台儿庄》等片的现实主义传统。如果说惨烈的战斗和牺牲是现实主义的,那么片尾将战士们肉身铸桥的形象刻画得如同凝重的雕塑,则无疑是诗意和浪漫主义的,它想表明,金刚川上这座“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无名之桥,犹如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正是中华民族韧性精神和不屈意志的象征。

四、《金刚川》艺术价值

对《金刚川》思想与艺术价值的认知与判断,或许还有一个更大的参照系。硝烟早已散去,当年参与战争的各方出于不同立场都有自己的历史阐述,相应的艺术创作也都打上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烙印。在主要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朝鲜战争电影中,对于这场“被遗忘的战争”的呈现矛盾而分裂,既有自我美化、具有冷战色彩的影片(如 《决不撤退!》《独孤里桥之役》),也有多少持反思甚至反战态度的影片(如《猪排山》《陆军野战医院》)。而在《太极旗飘扬》《欢迎来到东莫村》《高地战》等21世纪以来的韩国电影中,由于政权更迭及政治文化语境的变迁,则有意弱化或规避敏感的地缘政治因素及战争的价值判断,将战争呈现为民族内部的“兄弟之争”,具有人道主义或现代主义倾向,对战争多持反思性态度。相比而言,中国的抗美援朝电影则始终带着鲜明的精神特质,通过颂扬英雄的无畏与牺牲来弘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遵循阳刚壮烈的崇高美学,强调英雄形象和英雄文化的激励作用,论证抗美援朝战争无可辩驳的正义性。从此角度看,《金刚川》大体仍延续了自《上甘岭》以来的思想与艺术脉络。

       总的来说,抗美援朝战争对我党来说是夺取全国政权之后的立足之战,对我军来说是走向世界战场的立威之战,对我国来说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而我作为一名生长在抗美援朝战土上的青年人,作为一名曾经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人的后裔,作为一名满心充满爱国之情,拥有满腔报国热情的当代大学生,我为这一切感到骄傲,并且会尽自己的努力,应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




 

上一条:以《中国医生》为例,浅谈新时代中国主旋律电影 下一条:《我和我的祖国》的影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