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2021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升本)1班 韦娜
奖项:荣获 第三届福建省高校“学问杯”影评大赛 优秀奖
记得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至今还记得里面李大钊对孩子说的那句话:“小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是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这个“开明’的父亲形象是我幼年时对这个伟人的第一印象。
跟大多数的革命先烈一样,这个名字被铭刻在历史中,他是伟大的,却又只是记录在历史中冷冰冰的名字。最近看了电影《革命者》之后,我突然想起了小学读过的那篇课文,我忘了他其实也是一个平凡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只是一个历史中的名字。
电影以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张颂文饰),慷慨就义前的生命中最后38小时为主线,和黑暗时局下的各方面角逐为线索——团结起来,开创未来。通过闪回、倒叙、插叙等手法,在1916年到1927年间,通过回溯的方式选取了诸如“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第一次国共合作”、“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重要历史节点,结合相关人物,讲述李大钊积极探索改变中国,热忱追寻正确革命道路,展现这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革命人生——以身殉国,舍命相赴。浓缩展现了他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一生。
“钊自束发受书,即失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狱中写下此绝笔后,被反动军阀处以绞刑,时年38岁。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李大钊被捕后,各方势力悉数登场。张学良,当时坐镇京师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通过他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到年少时的张学良,在上海租界亲眼目睹一个洋人可以毫无顾忌地欺负中国人而不受法律的制裁。亲身感受李大钊,带领各个工会的工人前去抗议,最终逼迫包庇者交出凶手的内在力量。
蒋介石,这位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南京国民政府领袖,收到了张作霖的要电,电文询问李大钊该如何处置。通过他的回忆,我们看到与他政见不合的李大钊,说服孙中山先生,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李天庆,京师监狱的医生。通过他的回忆,我们能看到庆子幼年时,李大钊在澡堂与乞丐度过了一个喜庆的除夕。守常先生不仅给庆子起了名字。还把它引上了革命道路,用他的观点刻画李大钊的段落。
《革命者》中的回忆不止这些。
监狱中,李大钊先生抬手想要触摸窗外照入的阳光。镜头一转,是他在北大图书馆整理书籍。陈独秀前来拜访,剃头后,理发师将一盆水泼向李大钊。随着泼水瞬间的高速摄像镜头,镜头一转,紧接着引入了一个正在洗头的新人物,这样的转场是以往献礼片中,我们少见的用心思考了的手法。
大雪中,李大钊送陈独秀出京去往上海,路上 树上 天上都是白茫茫一片,二人在车马上谈理想 话思想,马车搭乘着革命理想驶远。
雪后,李大钊和青年毛泽东登上景山,坚定而自信地说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紧接着的镜头就是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上红旗招展的镜头,这些浪漫的巧思,也给这部电影增添了艺术性。
《革命者》聚焦于个人,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运动,“三一八”运动中不惧强权,英勇领导的李大钊;我们看到深入各个阶层,了解真实情况,探索革命道路的李大钊;我们看到与志同道合的朋辈和学生,谈笑风生,憧憬未来的守常先生;我们看到一个忙于奔波不顾家的丈夫,但也会和孩子共享天伦之乐的父亲;我们看到知道自己即将赴死,毫不畏惧,还会幽默说笑的革命者,点点回忆事件,让李大钊这个人物逐渐生动立体。
在反映我国早期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李大钊的身影,但将他个人作为主要讲述,这还算首次。虽然历史课本中我们都读到过这位伟人,似乎觉得不陌生,包括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也出现了李大钊的身影,但其实关于守常先生的史料记载并不多,且很零散。连影像资料也仅仅一段,还是无声的。我们知道他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却很可能无法理解他事实上有多伟大(放弃妻儿),更无从了解历史中的李大钊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所以这无疑给现今的我们,在艺术创作上深入和感受人物带来困难。
好在,电影《革命者》将真实做到了尽可能还原。
电影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尊重历史,还原真实。为了做好这点,先期做了大量的史料调研,一是通过历史上如毛泽东、陈独秀、鲁迅等他人,对李大钊回忆的文献侧面了解,二是查阅当时的报刊、报纸中所有相关记载,甚至敌对方对李大钊的评述等。从而将视野回到历史当下。从多个角度丰富和理解人物,再以人物为中心,了解相关的事件和人。在尊重历史之外,可以运用合理的戏剧手段,对故事进行艺术加工。共产党员庆子和落魄百姓徐三属于完全虚构。虽是虚构,却相信是真实的。因为他们是那个时代下,某一群人的缩影,是经过艺术化的提炼而塑造。
电影做到叙事优秀,本片属传记类,却又不同于传统传记电影的平铺直叙,导演大胆采用了商业类型片中的非线性叙事技巧。让其贴合当代年轻观众,和看过西方某类型优秀作品观众的审美,而导演叙事上用这种“他人眼中的李大钊”,去反射出李大钊先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极为巧妙的。
电影的镜头语言有心思,剪辑上更是出色。比如天空中鸟群飞过,李大钊用双手在监狱的墙上做出飞鸟的影子。比如新中国成立,天安门前笔直的旗杆,和李大钊就义时笔直的绳索。除了转场,另有两处特别要赞的,表现蒋介石(韩庚饰)签署格杀令的一段,脑中过往经历闪回,院中戏台上的表演以及与人物神清间的穿插,剪辑处理相当好,这段也给韩庚的人物塑造加了分。李大钊在狱中,窗外洒下的光将牢房划出明与暗两道,表现了李大钊是处于光明与黑暗间的斗士,为了他人能见到光明和拥抱光明,他宁愿直面黑暗。另一处是审讯情节,前来营救李大钊的庆子,二人间对话,摄影用了移轴镜头将焦平面聚在了两位演员的眼睛中,一个坚定,一个不舍,但彼此明白,将人物情绪分毫毕现,真的是妙。
电影主角表演出色,这点相信没有人不被张颂文精彩的演绎所折服,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作为典型的体验派演员,真听真看真感受是张颂文一直注重的,而摆脱一切技巧,真正走近和理解李大钊,是他这次出色完成角色的根本。同时,如此生动鲜活的李大钊形象,也得益于导演在人设上确立了其回归生活化、偏具烟火气的定位,这就让李大钊走出课本史书,脱胎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电影浪漫主义表达,艺术表现上,影片的许多桥段将写实与写意巧妙融合,比如煤炭工人帽灯汇聚的星星之火、李大钊在狱中用手比出的飞鸟、工人与农民撑起的巨幅红旗、南陈北李的风雪送别等情节,无不都饱含诗意,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特别要提影片字幕处的那个意味深远的画面,少年时期的李大钊驾驶着火车在暗夜重踏上征程,隐喻了无数革命先烈化作历史的火车头,引领着新中国这列火车滚滚向前。
革命道理漫长而曲折,然而我们记住的仅仅是沧海一粟中的佼佼者,更多被遗忘的,是千千万万个流血牺牲的人民,他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难以想象,那是怎样一个时代,其他党派的人都希望不希望李大钊活。而他依然在坚持,他的事业。
他会为了一个报童,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游行,为他讨回公道。他会教澡堂里的小孩写“天”字,为天下人谋幸福才是真正的大事。他用他铿锵有力的文字,唤醒一个个沉睡的中国人,带领他们,站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了,现在满城尽带赤红旗,这盛世如您所愿,守常先生,您看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