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现代社会女性得与失

2024年06月21日 15:59   点击:

作者:2019级网络与新媒体1班 郭梓瀚

奖项:荣获 第四届福建省高校“学问杯”影评大赛 优秀奖

 

电影《妈妈!》由杨荔钠编导,是她花费数十年创作的剧情长片“女性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分别是《春梦》、《春潮》。杨荔钠是中国内地女导演,前期以拍摄纪录片为主,转至剧情片后,她保留了以往朴实的摄影风格,以女性独特的感受,将视角对准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普通事,用影像叙事,展现了女性导演特有的魅力。“女性三部曲”以现实主义手法,从始至终讲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斗争,有胜利也有失败,塑造了女性个体阶层的深刻体验,探究了女性追求独立和自由愿望的深刻社会议题,本身具有强烈的女性导演独特的创作风格,对女性题材电影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3E80

 

《妈妈!》原名是“春歌”后改名为“妈妈!”,名字带了特殊的标点符号:“感叹号”,此意味是特殊且强烈的。“妈妈”由此产生了丰富的情感表达,也让观众带着妈妈的视角或看妈妈的视角去进入电影,使观众更好地与这份浓浓的母爱共情。影片讲述了65岁女儿冯济真(奚美娟饰)背负着父亲死亡的巨大压力,一生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一场阿尔兹海默病打破了原有生活节奏,使85岁母亲蒋玉芝(吴彦姝饰)开始照顾女儿的母爱故事。真实地展示了两位退休女教师的点滴相处,在她们得与失中展现了浓浓的亲情,渗透了作者对现代社会女性的所知所感。

女性个体的得与失。

杨荔钠导演为女性诉苦,却并不为女性乞怜。冯济真的父亲在她小时候投湖自杀,她因为没有给父亲开门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中,父亲的缺失成为冯济真心中永远的历史伤痕。因此她单身了一辈子,她认为活着才是对她最好的惩罚。她只有在整理并出版了父亲的考古日记时是平静的,最终在患病之后出现父亲的幻象,牵起幻象里父亲的手,终于实现了自己与父亲的和解,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和解。蒋玉芝俨然扮演着一个丈夫缺位的独立母亲形象。她深爱丈夫,深爱女儿,在帮助女儿整理日记时她对丈夫的记忆是深刻且美好的:记得丈夫喜欢的食物,保留着头纱以及女儿许多的老物品。她并不因为丈夫的离去而失去生活的信心,她从影片开始便是一副“老顽童”的模样,她积极乐观,一反人们过去对“丧偶妈妈”的印象。

 

4D18F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对象是周夏,当她带着孩子出现在蒋玉芝和冯济真眼前时,她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同样是缺位的。影片没有交代她与母亲蒋玉芝如何认识,她与冯济真一句话也没有说过,但她似乎轻松的进入这个只有女性的家庭,这个家庭也随时向这对没有男性存在的母子敞开怀抱。她们在某种意义上获得重合,似乎独自生活的女性,她们并没有失去“正常”女性的生活乐趣。她们也能够自给自足,给予对方及时的温暖。她帮助照顾这两位有着相似命运的女性,笑容永远挂在她的脸上,她代表了这三位女性的希望,代表了现代女性与过去女性碰撞中激发出的能量。影片老中青三代,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完整的个体,在得与失中承载着女性个体的觉醒,强调了女性的声音与力量,为现代社会女性争取了话语权。

 

8155D

 

失父家庭的得与失。

传统社会中,缺失父亲的家庭被视为残缺的家庭。在印象中,这种家庭通常困难重重,母亲要艰难的抚养孩子,我们会在生活的不易中同情母亲。然而《妈妈!》不流于塑造以往类似的女性形象和家庭关系,而致力于构建病态家庭中存在激烈对抗的母女。冯济真因父亲死亡的巨大压力而扭曲了与母亲的关系,她们的相处靠摇铃、书写便利贴等失语的方式来交流,女儿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收敛且严谨的。当她遭遇疾病时,我们看到的是她记忆中一家人一起跳舞,一家人一起考古。在患病之后,她虽然失去了自理能力,但是她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生活中有妈妈的照料,幻想中家庭获得团聚。

母亲蒋玉芝俨然已是古稀之年,她打破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固有印象,爬高、装死、与女儿互扇嘴巴等方式来无声地控诉女儿对自己的掌控。但在女儿冯济真患病后她主动地承担起照顾女儿的责任,撑起了这个家庭,在此之前的20年她都是一个被女儿照顾的对象。我们看到每个母亲会对孩童时期的女儿做的事:喂女儿吃饭,教女儿写自己的名字,给女儿洗澡等。蒋玉芝在逐渐变老,女儿的病在逐渐加重,这个家庭却越来越温暖。给我们呈现了“打响指”、“手拨弄烛火”等独属于她们这个家庭充满仪式感的爱的形式。“妈妈是大海,女儿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就是对这个家庭最好的诠释。

 

428FF

 

周夏是诗。作为新一代女性,她带着“破碎”的家庭进入另一个“破碎”的家庭,使两个破碎的家庭获得一定意义上的圆满。在周夏带着孩子进入这个家庭之后,冯济真和蒋玉芝罕见的睡在同一张床上,她联结了这个看似不圆满的家庭。周夏似乎就是冯济真的化身,但她又不同于冯济真这个传统社会的家庭,她这个现代社会的家庭完全不提及男人,她的生活是美好的。当她们在公交车上四目相对的那一刻起,生活便将两个女性、两个家庭羁绊在一起,这是女性之间面对不同生活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的共性。

时间流逝的得与失。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说:“电影首先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妈妈!》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首先是一场时间的艺术。导演用准确的视听语言向观众传达了夹杂在伤痛历史和骨感现实之间的女性的独特感受。影片中的母女已然高龄,稍年轻的冯济真患了病,年老的蒋玉芝要承担照顾女儿的任务,时间对她们来说是重要且残忍的。影片背景时常出现的时钟、日历和手表,直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然而这份流逝是被隐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母女关系得到升温,三年后甚至收获了周夏这对母子别样的欢乐,她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因为老龄化和疾病得到影响。这正是影片想表达的女性在面对困境时表现的果敢、坚强。

影片也用水的意象来表达时间的力量感。水具有表征女性气质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流动的特点。水的每一次出现,预示着时间流逝导致冯济真病情的加重,但同时母爱也会在这一段落中呈现。冯济真病情初发时淋雨,妈妈拿着伞在背后追、病情加重时妈妈给冯济真洗澡、病情严重到只能坐轮椅时,妈妈推冯济真去看海。母爱与水的关系作为一段特殊的序列呈现在影片中,调和了代际矛盾,推着母子关系往美好发展。水还承载着过去的伤痛和未来的美好。冯济真的父亲跳湖自杀,冯济真经常在梦境和幻象中见到父亲,每一次幻想都伴随着水波的晃动,同时也穿插了一些埋藏在水底的主观镜头,用这些镜头指代父亲的主观视角。水成为冯济真与父亲的一道“生死门”,为故事增加了暧昧性。但是水并没有“杀死”冯济真,在影片的最后,妈妈和冯济真靠着大海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她们向着美好的生活携手并进。表示了美好的愿景终将取代悲痛的记忆,就像奔涌的大海终将淹没死沉的湖水。水代表时间贯穿全片,借隐喻的幻象转译表达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探索。

结语

杨荔钠笔下的冯济真母女和周夏,她们都是具有极强主体意识的现代女性。她们有得有失,但从不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只做自己命运的掌控者。导演在激进的表达下,探究了现代不同阶段女性、不同的抵抗的社会议题,将女性主体意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收获观众的泪水的同时,赢得观众对人物共情的最大公约数。

 

上一条:超越种族和社会的桎梏-----《绿皮书》电影评论 下一条:《革命者》——平凡而伟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