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种族和社会的桎梏-----《绿皮书》电影评论

2024年06月21日 16:04   点击:

作者: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1班 唐海

奖项:荣获 第四届福建省高校“学问杯”影评大赛  优秀奖

 

一、咨讯部分

《绿皮书》由彼得•法拉利执导,是一部2018年上映的反种族歧视题材的美国公路电影,该片斩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影片三大主要奖项。导演在专访中提到电影灵感来源于参与编剧之一的布莱恩•库瑞的朋友的爸爸发生的故事,讲述了一个黑人钢琴家雪利和一个白人保镖托尼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南方展开的一段旅行经历。团队以托尼原型生前留下的录影带和录音带为底,在此基础上改编。电影的名字来源于当时南方地区一份指南,名为“绿皮书”,该指南列出了南方地区黑人可以入住、就餐和休息的安全场所,帮助黑人避免遭受种族主义和暴力袭击。

 

24093 

 

二、分析性描述部分

(一)反种族歧视的呼声:《绿皮书》揭示的社会不公

首先是司机观念在未改变之前的歧视,比如家里妻子请来的黑人工人使用过的杯子,托尼嫌弃将其扔进垃圾桶。比如途中司机想野外方便下,下车后又回去拿了钱包怕雪利偷,这一个小小的行为却有着极大的侮辱。其次是社会歧视,雪利看重一套西服,但店内不让黑人试穿。在路途中的某个晚上,他们遇到了一群白人警察,因为雪利在车上,警察强迫他们下车进行搜查。说晚上黑人不能出入,在这一场面中,黑人受到了不公正对待。他被迫扮演着低级趣味的表演者,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家。在雪利演出时候,中途想去上厕所,而负责人告诉他只能去外面的树下不能去卫生间,在台上雪利是个受人尊敬的钢琴家,而在台下,由于肤色原因还是未能因为才华改变白人对他的偏见与歧视。

通过这一影片,才了解请黑人吃炸鸡是对黑人的讽刺和侮辱,黑人因为种族歧视而被迫生活在贫困和不公的环境中,许多人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这种贫困和不公的环境限制了黑人的生活条件和选择,而炸鸡作为一种廉价、易得的食品,也成为了他们日常饮食之一。在这个背景下,请黑人吃炸鸡,有时候可能会被视为一种种族歧视,因为这个行为可能会被视为在强调黑人的贫困和社会地位的低下,这也是雪利对这个情节感到尴尬和不安的原因之一。

(二)跨越种族与阶级的友情:《绿皮书》中的反差与融合

 

49F5E 

 

托尼和雪利这两个角色是整个故事的灵魂。他们从一开始互相猜忌、反感,到最后成为了朋友,这个过程中,两个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托尼是一个粗鲁、暴躁、习惯抽烟酗酒的意大利裔美国人,对黑人和其他少数群体都充满偏见和歧视。在整个故事中,他作为雪利的司机,经历了很多与黑人社区的接触和互动。通过这些经历,他逐渐开始理解黑人的处境,并且认识到自己的种族偏见是错误的。在电影的高潮部分,托尼为了保护雪利而勇敢地站出来,他已不再是一开始那个愤世嫉俗的人了。这个过程中,托尼的性格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他变得更加开明和宽容,也变得更加善良和勇敢。
     雪利则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音乐家,但是他也深受当时种族歧视的影响。在整个故事中,他一直被逼迫着把自己的尊严和自尊心压抑下去,让自己遵从社会的规则和常规。但是,随着和托尼一起旅行的过程,谢利逐渐开始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他重新找回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黑人的尊严和自信,开始在音乐方面寻找属于自己的表现方式,也开始勇敢地面对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他也学会了真正尊重他人,不仅仅是在表面上的礼貌和客套。两个人之间的变化和成长,让这个故事的主题更加深刻和有力。他们不仅互相影响,而且在整个故事中都得到了独立的成长和发展。

     他们是两个对立的人,雪利才富双全,但内心孤独自卑。托尼经济拮据,但内心洒脱,并且天生是个“会处理的事”的人。雪利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动,教给了托尼一些重要的道理和价值观。让他学会尊重和包容,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教导托尼在言语表达上尽量得体。也教会了他解决问题并不一定需要使用暴力,而是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并赢得别人的尊重。同时托尼也教会雪利一些道理,勇于面对和改变现实,而不是逃避或者接受不公平待遇。或许托尼羡慕雪利的才华和财富,而雪利羡慕托尼的洒脱以及很强的处理人际关系方法。就是这两个性格、背景毫不沾边的人,在这次旅途中,慢慢地磨合在一起了。

     (三)价值观的碰撞:《绿皮书》中不同阶层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对比

此片展现了主人公托尼和雪利的不同阶层和文化背景,他们的相遇、相处以及之后的旅程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价值观念。

 

67903 


   
 阶层和文化背景的冲突:托尼作为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的成员,在美国的阶层和文化背景中,处于较为底层的位置,他的价值观以家庭、忠诚、劳动为主,而雪利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钢琴家,处于社会上层,他的价值观念则更加注重人文和自由。

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在美国南方的种族歧视和分离的背景下,托尼的态度更加倾向于强硬的反击和争取平等,而雪利则持有和平和理解的立场,并试图用自己的音乐和表现来打破种族隔阂。
    家庭观念的对比:托尼是一个传统的家庭观念的拥护者,他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会努力地工作赚钱,为自己的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托尼虽然看着痞气很重,但对家人很有爱,也很疼爱妻子。而雪利则是一个与家庭疏离的人,他更关注自己的音乐事业,而不是家庭生活。在路途中的车上他就谈及到了曾经有段婚姻,只是不能同时兼顾家庭与事业,但是他选择了事业。他们的家庭观念的不同,也体现出了不同的价值观。

三、观感部分

“无论是歧视还是偏见,其实大多数都是刻板印象导致的”,托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未与雪利相处之前,有着与其他白人相同的歧视态度,但在之后,托尼慢慢地佩服与尊敬雪利。我们不能带着歧视眼光去看待,如果那样的话,有太多无辜的人被误解。想起香港已故音乐人黄家驹曾经写给南非总统曼德拉的那首《光辉岁月》有这样一句歌词“可否不分肤色的界限,在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是啊,大家都是在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为什么要因肤色问题而分高低。

影片台词有两句令我印象最深,一句是雪利的“如果我不够黑,又不够白,又不够男人,那我到底算什么?”这句话是在雪利被欺负后路上两人发生争吵雪利下车说的话,结合影片中下雨的情境,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了雪利的委屈与不易。他始终无法在白人和黑人之间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多年来忍受着歧视带来的烦恼,看似才华横溢的上层人士,却不能享受普通人的东西,比如进白人餐厅吃饭,住白人宾馆。在他眼里,自己的肤色就像是古人罪犯脸上的烙印,所到之处皆会被嫌弃。

另一句是托尼的“孤独的人总是害怕走出第一步”,这句话适合很多人包括雪利。他们往往是内心独处,无处可逃,没有温暖与安慰的孤独者。从片中两处可以体现出这一点,一是托尼的视角,在宾馆阳台上,雪利独自喝着酒看着楼下的人玩,在别人眼里看到的是博士的优雅,在托尼眼里更多的是孤独。二是片尾圣诞节,巡演结束送完托尼自己回家,也让管家回家过圣诞节,只剩下他一个人。比起房内各种珍贵收藏品,从口袋掏出托尼路边顺走没有给钱的幸运石头显得更贵重。但是他终究理解了托尼说的那句话,于是他踏出第一步走出孤独去到托尼家一起过节。换上更得体的西服,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他的修养与儒雅风度。

 

4CCA0 

这部电影着重描绘了种族主义和文化差异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性。电影还强调了友谊和相互尊重的力量,可以跨越各种障碍和差异,建立更紧密的人际关系。这部电影没有多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依然引人入胜,令人感动。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影片,莫过于:“一名黑人钢琴家和一个白人司机的旅途,超越种族和社会的桎梏,找到真正的友谊和人性的光辉。”

 

上一条: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看《你好,李焕英》电影有感 下一条:《妈妈!》 ——现代社会女性得与失

关闭